四大名著
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,簡稱四大名著,是指《水滸傳》、《三國演義》、《西游記》、《紅樓夢》(按照成書順序)這四部巨著。
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,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。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,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,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,其中的故事、場景、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、價值取向。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。
閱讀全文
二十四史,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,由于《史記》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,故將和《史記》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“正史”。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(約前2550年),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(1644年),計3213卷,約4000萬字,用統一的有本紀、列傳的紀傳體編寫。閱讀全文
小說體裁之一,是中國古代小說重要形式之一,由宋代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,元末明初出現這個名稱。“講史”原是宋代說話四家之一,以說講歷史故事為其特點。其篇幅較長,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虛構,或取材野史傳說。故事內容側重於朝代興亡和政治軍事斗爭。閱讀全文
四書又稱四子書,是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的合稱。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《禮記》中的《中庸》《大學》兩篇文章單獨成書,與記錄孔子言行的《論語》、記錄孟軻言行的《孟子》合為“四書”。 四書的作者包括孔子、子思、孟子、程子、朱熹等,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。宋元以后,《大學》《中庸》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,對古代漢族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。閱讀全文
“五經”指的是《詩》《書》《易》《禮》《春秋》,這五部書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獻,也是我國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。《詩》又稱《詩經》,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,現存305篇,由風、雅、頌三部分組成。風包括十五國風,共160篇;雅分大雅和小雅,共105篇;頌分周頌、魯頌、商頌,共40篇。各篇的創作年代,大部分已不可確知。根據部分詩篇考查,最早的約作成于西周初年,最晚的約作成于春秋中期。全書是經過五、六百年時間的積累、并經過搜集者的加工和潤色而成的。閱讀全文